兰亭集序(东晋·王羲之)

王羲之3602023-05-02 05:19:13

兰亭集序
东晋·王羲之

永和¹九年,岁在癸丑,暮春²之初,会³于会稽⁴山阴⁵之兰亭,修禊事也⁶。群贤⁷毕至⁸,少长⁹咸¹⁰集。此地有崇山峻岭¹¹,茂林修竹¹²,又有清流激湍¹³,映带左右¹⁴。引以为流觞曲水¹⁵,列坐其次¹⁶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¹⁷,一觞一咏¹⁸,亦足以畅叙幽情¹⁹。

是日也²⁰,天朗气清,惠风²¹和畅²²。仰观宇宙之大,俯察品类之盛²³,所以²⁴游目骋²⁵怀,足以极²⁶视听之娱,信²⁷可乐也。

夫人之相与,俯仰一世²⁸。或取诸²⁹怀抱,悟言³⁰一室之内;或因寄所托,放浪形骸之外³¹。虽趣舍万殊³²,静躁³³不同,当其欣于所遇,暂³⁴得于己, 快(怏)然自足³⁵,(曾)不知老之将至³⁶。及其所之既倦³⁷,情随事迁³⁸,感慨系之³⁹矣。向⁴⁰之所欣,俯仰之间,已为陈迹⁴¹,犹不能不以之兴怀⁴²。况修短随化⁴³,终期⁴⁴于尽。古人云:“死生亦大矣⁴⁵!”岂不痛哉!

每览昔人兴感之由,若合一契⁴⁶,未尝不临文嗟悼⁴⁷,不能喻⁴⁸之于怀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,齐彭殇为妄作⁴⁹。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,悲夫!故列叙时人⁵⁰,录其所述⁵¹。虽世殊事异,所以兴怀,其致一也⁵²。后之览者⁵³,亦将有感于斯文⁵⁴。

兰亭集序(东晋·王羲之).jpeg

词句注释

  1. 永和:东晋皇帝司马聃(晋穆帝)的年号,从公元345—356年共12年。永和九年上巳节,王羲之与谢安,孙绰等41人。举行禊礼,饮酒赋诗,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,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。

  2. 暮春:阴历三月。暮,晚。

  3. 会:集会。

  4. 会稽(kuài jī):郡名,今浙江绍兴。

  5. 山阴:今绍兴越城区。

  6. 修禊(xì)事也:(为了做)禊礼这件事。古代习俗,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(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),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,以祓除不祥和求福。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。

  7. 群贤:诸多贤士能人。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。贤:形容词做名词。

  8. 毕至:全到。毕,全、都。

  9. 少长: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、王徽之是少;谢安、王羲之等是长。

  10. 咸:都。

  11. 崇山峻岭:高峻的山岭。

  12. 修竹:高高的竹子。修,高高的样子。

  13. 激湍:流势很急的水。

  14. 映带左右: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。映带,映衬、围绕。

  15. 流觞(shāng)曲(qū)水:用漆制的酒杯盛酒,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,杯停在某人面前,某人就引杯饮酒。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。流,使动用法。曲水,引水环曲为渠,以流酒杯。

  16. 列坐其次:列坐在曲水之旁。列坐,排列而坐。次,旁边,水边。

  17. 丝竹管弦之盛:演奏音乐的盛况。盛,盛大。

  18. 一觞一咏:喝着酒作着诗。

  19. 幽情:幽深内藏的感情。

  20. 是日也:这一天。

  21. 惠风:和风。

  22. 和畅,缓和。

  23. 品类之盛:万物的繁多。品类,指自然界的万物。

  24. 所以:用来。

  25. 骋:使······奔驰。

  26. 极:穷尽。

  27. 信:实在。

  28. 夫人之相与,俯仰一世:人与人相交往,很快便度过一生。夫,句首发语词,不译。相与,相处、相交往。俯仰,表示时间的短暂。

  29. 取诸:取之于,从······中取得。

  30. 悟言:面对面的交谈。悟,通“晤”,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。

  31. 因寄所托,放浪形骸之外: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,寄托自己的情怀,不受约束,放纵无羁的生活。因,依、随着。寄,寄托。所托,所爱好的事物。放浪,放纵、无拘束。形骸,身体、形体。

  32. 趣(qu)舍万殊:各有各的爱好。趣舍,即取舍,爱好。趣,通“取”。万殊,千差万别。

  33. 静躁:安静与躁动。

  34. 暂:短暂,一时。

  35. 快(怏)然自足:感到高兴和满足。然,······的样子。

  36. 不知老之将至:(竟)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。语出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”一本有“曾”在句前。

  37. 所之既倦:(对于)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。之,往、到达。

  38. 情随事迁: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。迁,变化。

  39. 感慨系之:感慨随着产生。系,附着。

  40. 向:过去、以前。

  41. 陈迹:旧迹。

  42. 以之兴怀: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。以,因。之,指“向之所欣……以为陈迹”。兴,发生、引起。

  43. 修短随化:寿命长短听凭造化。化,自然。

  44. 期:至,及。

  45. 死生亦大矣:死生是一件大事啊。语出《庄子·德充符》。

  46. 契:符契,古代的一种信物。在符契上刻上字,剖而为二,各执一半,作为凭证。

  47. 临文嗟(jiē)悼: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。临,面对。

  48. 喻:明白。

  49.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,齐彭殇为妄作: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,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。固,本来、当然。一,把……看作一样;齐,把……看作相等,都用作动词。虚诞,虚妄荒诞的话。殇,未成年死去的人。妄作,妄造、胡说。一生死,齐彭殇,都是庄子的看法。出自《齐物论》。

  50. 列叙时人: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。

  51. 录其所述:录下他们作的诗。

  52. 其致一也: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。

  53. 后之览者:后世的读者。

  54. 斯文:这次集会的诗文。


译文

永和九年,时在癸丑之年,三月上旬,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,为了做禊事。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,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。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,茂盛的树林,高高的竹子。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,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,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,排列坐在曲水旁边,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,但喝点酒,作点诗,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。

这一天,天气晴朗,空气清新,和风温暖,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,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,用来舒展眼力,开阔胸怀,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,实在很快乐。

人与人相互交往,很快便度过一生。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;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,寄托情怀,放纵无羁地生活。虽然各有各的爱好,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,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,一时感到自得。感到高兴和满足,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。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,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,感慨随之产生。过去所喜欢的东西,转瞬间,已经成为旧迹,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,况且寿命长短,听凭造化,最后归结于消灭。古人说:“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。”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?

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,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,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,不能明白于心。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,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。后人看待今人,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,可悲呀。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,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。纵使时代变了,事情不同了,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,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。后世的读者,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。

摘要

《兰亭集序》又名《兰亭宴集序》《兰亭序》《临河序》《禊序》和《禊贴》。东晋穆帝永和九年(公元353年)三月三日,王羲之与谢安、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,在山阴(今浙江绍兴)兰亭“修禊”,会上各人做诗,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。《兰亭序》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,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。

创作背景

晋穆帝永和九年(公元353年)农历三月初三,“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”的王羲之,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(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),与名流高士谢安、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。与会者临流赋诗,各抒怀抱,抄录成集,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,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,记录这次雅集,即《兰亭集序》。

文学赏析

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,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、“修短随化,终期于尽”的感叹。作者时喜时悲,喜极而悲,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,再由激荡而平静,极尽波澜起伏、抑扬顿挫之美,所以《兰亭集序》才成为名篇佳作。全文共三段。

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,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。先点明聚会的时间、地点、缘由,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,范围之广,“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”。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。先写高远处:“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”;再写近低处“清流激湍”;然后总写一笔:“映带左右”。用语简洁。富有诗情画意。在写景的基础上,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,点出盛会的内容为“一觞一咏”,“畅叙幽情”,“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”,这是反面衬托之笔,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。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,“天朗气清”为下文的“仰观”、“俯察”提供了有利条件;“惠风和畅”又与“暮春之初”相呼应。此时此地良辰美景,使“仰观”、“俯察”,“游目骋怀”、“视听之娱”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,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,抒发自己的胸臆。至此,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“乐”字上面。笔势疏朗简净,毫无斧凿痕迹。

文章第二段,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,感慨人生短暂,盛事不常,紧承上文的“乐”字,引发出种种感慨。先用两个“或”字,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“人之相与,俯仰一世”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,一是“取诸怀抱,晤言一室之内”,一是“因寄所托,放浪形骸之外”。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,但心情却是一样的。那就是“当其欣于所遇”时,都会“ 怏然自足”,却“不知老之将至”。这种感受,正是针对正文“游目骋怀,足以极视听之娱”的聚会之乐而发,侧重写出乐而忘悲。接着由“欣于其所遇”的乐引出“情随事迁”的忧,写出乐而生忧,发出“修短随化,终期于尽”的慨叹、文章至此,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。最后引用孔子所说的“死生亦大矣”一句话来总结全段,道出了作者心中的“痛”之所在。

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。文章紧承上文“死生亦大矣”感发议论,从亲身感受谈起,指出每每发现“昔人兴感之由”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,所以“未尝不临文嗟悼”,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。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“一生死”,“齐彭殇”论调的批判,认为那完全是“虚诞”和“妄作”。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,喜好虚无主义的清谈,庄子认为自然万物“方生方死,方死方生”(《庄子·齐物论》),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,认为“莫寿于殇子,而彭祖为夭”。作者能与时风为悖。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,是难能可贵的,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:“后之视今,亦由今之视昔”。基于这种认识,所以才“列叙时人,录其所述”,留于后人去阅读。尽管将来“事殊事异”,但“所以兴怀。其一致也”。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《兰亭诗集》的原因。最后一句,交代了写序的目的,引起后人的感怀。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,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。

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,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。且其造语玲珑剔透,琅琅上口。是古代骈文的精品。《兰亭集序》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。在句法上,对仗整齐,句意排比,如“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”,“仰观宇宙之大。俯察品类之盛”,“或取诸怀抱,晤言一室之内;或因寄所托,放浪形骸之外”,两两相对,音韵和谐,无斧凿之痕,语言清新、朴素自然。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,富有表现力,在用典上也只用“齐彭殇”和“修楔事”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,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,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。

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,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
名家评价

金圣叹《天下才子必读书》卷九:“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,现前好景可念,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,真古今第一情种也。”

李兆洛《骈体文钞》卷二十一:“雅人深致,玩其抑扬之趣。”

吴楚材、吴调侯《古文观止》卷七:“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。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,鲜实效。一死生而齐彭疡,无经济大略,故触景兴怀,俯仰若有余病。但逸少旷达人,故虽苍凉感叹之中,自有无穷逸趣。”

浦起龙《古文眉诠》卷四十二:非止序禊事也,序诗意也。修短死生,皆一时诗意所感,故其言如此。笔情绝俗,高出选体。

余诚《重汀古文释义新编》卷七:因游宴之乐,写人生死之可悲,则兰亭一会,固未可等诸寻常小集。而排斤当日竟尚清谈;倾惑朝廷者之意,亦寓言下。林西仲谓古人游览之文,亦不苟作如此。信非诬也。至其文情之高旷,文致之轻松,更难备述。
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yueduan.com/wenyanwen/67.html 

分享到:
文章下方广告位

网友评论